墨韵染青山 笔意绘新村 ——我院美术教师以书法艺术赋能乡村文旅、助力“百千万工程”

发布时间:2025-10-08 阅读数:6

在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石下村的德贤生态庄园,一片独特的景观正悄然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这里正经历着一场从“生态资源”到“文旅 IP”的华丽蜕变。这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再发现,更是我院美术课程教师欧华军以书法为笔、以山石为纸的文化创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人文灵魂,更成为“百千万工程”中文化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乡土召唤:一位书法教育者的“百千万工程使命担当

2025年初夏,欧华军老师应九韶书画院邀请参加文化助力“百千万工程”座谈会时,德贤生态庄园还是石下村一处 “守着绿水青山难变现”的“农家乐”,村民虽坐拥生态优势,却苦于缺乏产业抓手,难以融入区域高质量发展大局。这位从事书法教育二十余年的艺术教师,看着裸露石壁上的随意涂鸦,一个念头豁然清晰:“百千万工程”要让镇村强起来、村民富起来,不能只靠传统农家乐的“浅层次开发”,必须注入文化内核;而书法这门传统艺术,正是激活资源、链接文旅的“密码”。

微信图片_20250923095939_36_227.jpg  

作为九韶书画院的一员,欧华军老师深谙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价值。他在座谈会上直言:“推动镇村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搞农家乐,得有文化魂。这些天然石山就是最好的宣纸,我们可以用书法让石头说话,让游客读懂这片土地的故事。既要让文化活在乡村,也要让文旅带富村民。”这番话与德贤庄园投资人林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 —— 庄园正计划转型文旅综合体,急需文化内核支撑。

于是,一个将书法艺术与乡村景观相融合的大胆设想在欧华军老师心中萌芽。他直言,书法艺术从来不是庙堂之上的摆设,而是与土地、与民众共生的文化基因,当即向我院提交了“书法艺术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美术课程实践计划,提出“将课堂搬到田野”,不仅为学院美术课程找到实践落点,更承担起“百千万工程”的社会责任,得到学院的全力支持。

石上耕耘:艺术与生态共振,打造文旅新支点

微信图片_20250923100008_46_227.jpg

说干就干,欧华军老师开始了他的创作之旅。他根据每一块石头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构思与之相匹配的书法内容和字体。为契合乡村文旅的“情感共鸣”需求,他选取了“爱”“福”“缘”“偶遇”等寓意美好的词汇。在字体选择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楷、隶、篆三种书体进行创作。楷书的规整端庄,隶书的古朴典雅,篆书的神秘古朴,每一种字体都为石刻赋予了独特的韵味。

德贤庄园为这场文化实验提供了全方位保障:组织人员清理乱石堆,搭建临时创作棚,协调水电供应,安排两名石匠配合欧华军老师的镌刻工作。“欧老师要求保留石头的自然肌理,我们就改用电钻精细作业,光是‘爱’字就磨坏了三套钻头。”石匠陈师傅的话道出创作的艰辛。

欧华军老师的创作过程堪称“与石对话”。他随身携带卷尺和拓片工具,每天清晨上山观察光影变化,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纹路走向构思内容。在石山上进行镌刻,面临着诸多挑战。石头的质地坚硬,刻字难度极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为了确保石刻的质量和效果,欧华军老师每一笔每一划都精心雕琢,丝毫不敢马虎。从最初的设计草图,到用特殊工具在石头上勾勒出轮廓,再到一笔一划地深入镌刻,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夏日里,烈日炎炎,滚烫的石头烤得人皮肤生疼,汗水不停地从他额头滑落,模糊了双眼,却依然专注于创作。

经过努力,欧华军老师的书法石刻作品终于在德贤生态庄园里一一呈现。这些镌刻在山石之间的墨宝,与周围的山水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和谐的画卷。当游客漫步在庄园中,穿梭于奇石之间时,不经意间便能看到那一个个苍劲有力、古朴典雅的书法石刻,心中不禁涌起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喜爱之情。“爱”字石刻庄重而深情,仿佛在诉说着世间美好的爱情故事;“福”字石刻圆润饱满,传递着对幸福生活的祈愿;“缘”字石刻飘逸灵动,让人感叹缘分的奇妙;“偶遇”二字石刻则充满了浪漫的气息,组合成“爱情小径”,呼应乡村文旅的浪漫主题,让人对美好的不期而遇充满期待。

墨香致远:文旅赋能显实效,书写“百千万”答卷

文化注入让德贤庄园焕发新生,成为韶关“生态 + 文化”旅游的新IP,欧华军老师的书法石刻,成为石下村德贤生态庄园的文化名片,吸引着八方来客。数据显示,2024年庄园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自2025年8月中旬石刻群建成至发稿时一个多月庄园接待游客3300多人次,“七夕”节更是迎来游客高峰,单日达到 900多人,餐饮、住宿收入增长近70%,周边村民售卖的农产品也随之热销,实现“文旅带动消费、村民共享收益”的良性循环,更带动曲江区形成 “点上出彩、线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文旅格局。我院也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乡村文化创意”主题活动,取得了多维度教学成果。在广告设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将石刻书法元素融入设计,以其笔触肌理、章法布局为元素,设计海报、文创包装、浮雕墙板与品牌视觉;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文化挖掘深化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

“书法的终极价值不在展览厅,而在能为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欧华军的这句话,道出了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要义。如今漫步德贤庄园,苍劲有力的书法在青山绿水间流转,游客的赞叹声与溪流鸟鸣相映成趣。这些石刻也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活课堂”、韶关文旅的“新名片”,让更多的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和喜爱上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这场石上的书法创作,不仅是一次艺术与自然的双向奔赴,更是“百千万工程”中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它证明,当传统文化找到与乡村生态、文旅产业的结合点,就能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既让“绿水青山”保有生态本色,又让“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重统一,为“百千万工程”书写充满墨香的新篇章。


韶关市人社局官网链接 省人社厅官网链接